【南方+】AI人才的选择,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 南方深读

2025年02月20日     来源:南方+ 2025年2月20日    

对于许多AI精英来说,“去硅谷深造,进大厂镀金”曾是一条黄金路径。但在这个春天,随着国产AI大模型DeepSeek(深度求索)风靡全球,顶级AI人才的流动轨迹、培养方式和成长路径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深度求索团队的180多名成员几乎都毕业于中国顶尖高校。他们当中的部分人才,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并出国深造后,最终又选择回到了国内的AI行业。

国外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从本科院校看,中国培养了全球近47%的顶尖AI人才;三年间,他们当中选择在中国工作的比例从11%跃升至28%。

AI人才回流趋势明显。

2月18日,广东召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也透露出了强烈信号——要坚持筑巢引凤、以才引才、为才搭台,集聚科技创新人才到广东大展拳脚、成就梦想。



全球近一半顶尖AI人才来自中国

DeepSeek横空出世后,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培养实力得到进一步认可。来自广东的创始人梁文峰本硕均毕业于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是实打实的“国产人才”。

“去美国,还是留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2001年临近毕业时,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计算机学院大四学生刘冬宁曾面临一个读研选择。

他对中国的计算机学科发展充满信心。留在国内深耕20多年,如今刘冬宁已是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计算机学院副院长,带出了一批批投身AI行业的毕业生。

在他的印象中,21世纪初,中国搞人工智能并不被看好,甚至有外界声音嘲笑:“就是站在树上徒手摸月亮。”

对这一声音,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史忠植有力回应:“就算是在树上摸月亮,我们也比别人高了一棵树的距离!”

中国研究人工智能的传统,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刘冬宁介绍,“10个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里有9个都是研究人工智能”——早在2006年,我国就掀起了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浪潮。

科技产业发展迅猛,中国高校同频共振,人才培养愈发“专业化”。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从计算机等多学科里的一个研究方向,变成了单独的专业甚至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师范大学……2018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在我国首次获批,如雨后春笋般在35所高校铺开。

截至目前,全国已有517所院校开设了人工智能本科专业,广东院校达28所。

一股建院“潮流”也逐渐掀起。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广州大学、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香港中文大学(深圳)……近一年时间里,就有十余所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学院。

从专业到学院,我国系统性推进人工智能课程体系重构、师资培养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质量实现跨越式发展。

华南理工大学教务处有关负责人表示,学校的人工智能专业专门培养面向国家人工智能重大发展战略的领军人才。学生们需学习离散数学、数字逻辑电路、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系统综合设计等核心课程。

“人工智能最后就是玩算法、玩数学。”刘冬宁说,相比单纯的计算机专业,半岛体育(中国)官方网站人工智能专业强化了数学和算法模块,并将华为生态、华为根技术等引入专业课。

掌握国产技术的学生更为“吃香”。连日来,刘冬宁陷入忙碌,科大讯飞、大湾区国家创新中心工业软件发展中心等都找他“要”能做大模型的实习生。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协理副校长(知识转移)熊辉看来,AI更像一双“智能的翅膀”。如今多所高校设置了人工智能“+金融”“+设计”“+商业”等多个交叉学科,更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将AI技术赋能到各行各业。

随着人工智能教育飞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人才池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自美国的麦克罗波洛智库在2024年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从本科院校来看,中国高校几乎培养了全球一半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在美国的顶尖人工智能人才中,来自中国的研究人员占38%,美国占37%。



AI人才正在“回流”

中国人工智能教育实力强劲。

但不可否认,在中国接受本科教育后,又去美国读研读博并工作等,曾是一代中国AI人才的画像。

如今,随着中国科技实力增强,AI人才的选择发生了微妙变化。据麦克罗波洛智库的报告,三年间,留在中国工作的顶级AI人才比例已从11%跃升至28%。

AI人才从“输出”到“自留”,甚至“回流”——在广东高校,这样的情况也愈发普遍。

刘冬宁介绍,近两年来,学校超90%人工智能相关专业的学生留在粤港澳大湾区就业,升学的同学则首选国内“双一流”高校。

2024年,在他带的人工智能专业班22名毕业生中,有11名学生升学,其中9名都留在国内,有2名学生选择前往美国深造。

在高校教师人才和研究人员方面,海外人才回流也趋势明显。

“学院的青年教师普遍具备海外背景,大多有海外学习或工作经历。”欧洲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陈俊龙说,学院每年都会收到大量来自海外顶尖高校的优秀人才简历,近几年已新聘了5位海外回流的老师。

在海外任教多年,计算机专家姚新也被粤港澳大湾区宽松、友好、多元的学术氛围吸引,先是回到深圳任南方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如今成为香港岭南大学副校长(研究及创新)。

姚新说,此前自己多在理工类大学工作,而岭南大学重视发展“AI+”交叉学科,支持将人工智能技术更好地应用到人文社科,为他的科研创新带来新的融合启发。

陈俊龙分析,国内AI产业化进程加速,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催生了大量AI人才需求,为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024年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AI产业规模已达到数千亿元人民币,AI技术的应用深入到政务、安防、制造、金融、医疗、物流仓储、个人消费等多个领域,成为全球AI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汕头大学校长郝志峰认为,如今AI发展的重点甚至突破动力在于各行各业的应用需求,大多AI技术人才希望扎根产业一线,发现产业“真问题”,从而推动更多成果产生。

广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和科技创新高地,广东产业基础雄厚,创新环境活跃,聚集了琶洲实验室、广深超算中心等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平台,为AI人才提供了丰富实践机会。

陈俊龙表示,当前各地政府部门还通过税收减免、科研项目资助、人才住房保障等措施,大幅缩小了与海外薪资待遇和科研条件的差距,进一步增强了对AI人才的吸引力。


争抢人才“香饽饽”


近日,DeepSeek开出百万年薪招聘关键技术岗位,再度“点燃”国内人工智能就业市场。据智联招聘最新数据,2025年春招首周,人工智能工程师以69.6%的求职增速位居职业榜首。

全国多座城市都开始了“抢人大战”。

2月14日,苏州推出支持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系列措施,对于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带来重大影响、重大突破的海内外人才,最高支持1亿元项目资助、1000万元购房补贴。

南京、上海等也加速竞逐“人工智能之城”,给予人才项目资助、安居落户等方面的支持。

在广东,具备创新思维、能够跨领域融合的顶尖AI技术人才,成为了各类企业争先抢夺的“香饽饽”。

高薪已是基本“筹码”。不少广东企业的招聘负责人表示,在同等学历情况下,AI岗位普遍会比其他岗位的待遇高出30%。

各高校也纷纷出招,在待遇和科研上提供“双重保障”,力争打造AI人才“蓄水池”。

陈俊龙表示,华工计算机学院已吸引了一批优秀人才加入,但仍存在较大的需求缺口,为此学院积极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新设立了助理教授岗位等,吸引国内外青年才俊来校工作。

如何进一步培养和用好AI人才?

“我们要给的、能给的,就是为人才营造有自由度的创新环境。”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徐扬生认为,优秀的年轻人往哪里跑,人工智能的希望就在哪里。创新很难规划出来,要相信年轻人,放手让他们自己干。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助理教授王本友对此深有感触。他正与团队深度开发开源中文医疗大模型——华佗GPT,并已在龙岗区各医院实现广泛应用。

“尽管刚刚踏上岗位两年,但学校对创新的支持力度格外大。”王本友说,自己拥有由数十名博士生组成的科研团队,还可以自主决定科研选题。

在香港科技大学(广州),AI人才也有广阔发展空间。作为人工智能学域讲座教授,熊辉介绍,学域教授不仅能享受校方提供的科研启动资金,独立带团队,还会由“大咖”带领大家申请创新项目、推动产业化的合作。

在郝志峰看来,我国如果要在2030年实现“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还需要由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等联合开展更多探明方向和未探明方向上的“0到1”创新。

“这条道路在粤港澳大湾区尤其‘吃得开’。”姚新认为,这里具备区域协同优势,AI人才的跨境流动与合作便利,高校和企业可以更好地“牵手”,将做基础研究的顶尖人才纳入产业发展的轨道当中。

目前,华南理工大学已与阿里、百度、华为、OPPO等龙头企业展开合作,将人才培养、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直接对接,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这也成为了大湾区高校的普遍选择。

广东同样发出“最强音”。

2月18日召开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透露,广东将支持企业、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开展联合攻关,协同构建人才和创新成果集聚网络;

培养引进用好一批人才,把吸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所需人才作为“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的重中之重;

采取更加便捷优惠的措施,针对性引进高端人才、高水平团队,进一步加强人才自主培养力度……

可见,加快打造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人才大军,广东已在路上。


网址链接:AI人才的选择,正在发生微妙变化 | 南方深读_南方+_南方plus

作者:陈伊纯 钱明雅 谢望海

审核:南方+

编辑:李成瑶

分享:

下一条:【21财经】“Deepseek”启示录:广州天河如何借“最强大脑”跃升产业能级?